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黄果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办好惠民实事,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用实际的成效取信于民。
找准学有所教,解决“上学难”。一是加强校舍建设。向上级部门争取到3000余万元资金新建四年级以上寄宿制民族中学(含中小学)。整合筹措资金,重点投 入资金修葺完善边远山区学校基础设施。其中,对整治“走教风”的募龙小学共拨付10.5万元,为其解决教师宿舍、学校营养餐用水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 改善边远山区教学条件。二是配强教学设备。为中小学配备多媒体教具和教学仪器,争取接入天网工程,逐步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的校园“三防”机 制。三是实施校园绿化。以创建生态园林式学校为目标,提升中小学校园环境质量。四是优化配置师资队伍。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向边远山区交流优质教师、校 长达33名,最大限度做到教育机会均等。
找准病有所医,解决“看病难”。一是扩大新农合覆盖面。2014年,我区新农合以村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参合农业人口总数为30288人,参合人数 30284人,参合率达99.99% ,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顺利完成市级目标要求(不低于上一年度参合率)。二是完善医疗救助体系。2014年截止10月底,共支出新农合资金 680.15万元,资金使用率57.59%,有8135人次从新农合中受益(其中门诊补助4480人次,住院补助3531人次,住院分娩定额补助70人 次,重性精神病、乳腺癌、肺癌、终末期肾病、地中海贫血和老年性白内障等重大疾病补助54人次)。三是加强医疗服务宣传。开展健康主题日宣传活动15次, 更换宣传栏108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20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7271余份;接受现场咨询2500余人次,免费测血压2300余人次。
找准民生之本,解决“增收难”。一是创新“3+1”帮扶模式。即:工委班子+两镇+各部门负责人帮扶一户贫困户的“结干群亲 暖群众心”模式,通过部门掌握的资源整合,安置群众到旅游集团公司、在黄企业就业,截止目前,已协调安置158人就业。共走访群众2945人次、协调解决 资金情况640.71万元、帮助群众解决重难点问题86件、培养村级带富能人41人、培育致富产业 15 个、带动集体经济增长 295.41 万元。二是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发展“微型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帮助符合创业条件及有创业愿望的当地群众理清发展思路,经营餐 馆、旅店、农家乐等,将核心景区人均月收入提高至5000元左右。三是发挥农业优势条件。依托黄果树优良的气候、水源条件,鼓励农民种植椪柑、五月大冰 李、无籽金刺梨、茶叶等经济作物,形成规模、打造名牌,帮助边远村寨群众每户年收入增长至3万余元,并帮助农民成立合作社,保障收入稳定。目前已成立打翁 椪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姜种植协会、大坪地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观光农业合作社等。
找准便民利民,解决“出行难”。一是重点推进重大交通项目。X453县道大坪地段,道路破损、长期积水,当地群众反映强烈。黄果树将该路段油路大修及排水 系统改善列入2014年大修计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修建,预计2015年3月前完工,该项目共计约4.225公里,投入718万元,建成后能有效解决大坪 地交通困难问题,方便当地群众出行。X460石头寨新路,全长1.774公路,架桥梁2座,共投入1269.37万元,2014年7月底投入使用,有效改 善石头寨乡村旅游交通状况。二是实现通村公路全覆盖。通过三年攻坚,黄果树提前实施了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通村水泥路(油路)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全区 36个自然村通公路。三是整治出租车“脏、乱、差”问题。黄果树针对出租车老化、车容车貌不好、影响景区形象等问题,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制定方案,积极 推进出租车更新工作,截止2014年8月,出租车更新工作顺利完成,车辆空间和舒适性得到提高,受到游客的普遍好评,维护了黄果树5A级风景名胜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