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高粱熟。随着天气持续晴好,黄泥乡原本就通红的高粱显得更加红艳,颗颗饱满如珠的果实挤在高粱茎秆的顶端,随着一阵风起便欢快地碰撞在一起,发出悦耳的“沙沙”声,催促着农户赶紧收割。
走进黄泥乡槽门村高粱种植地里,远远望去,连片火红的高粱整齐排列在沃野之上,一串串沉甸甸的高粱穗就像在点头示意,绘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村民们利用晴好天气正在收割高粱,忙得不亦乐乎。收割、砍杆、摘穗、装袋、搬运……田间地头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身背背箩、卖力地砍高粱穗的务工群众陈正碧告诉记者:“高粱地在我家附近,照顾我们脚不好的、老年的人,来收高粱120元一天,这个单价也不低,活也和在家干农活差不多,多少做点能找点零用钱,又能照顾孙子和家里的鸡鸭鹅等。”
高粱种植喜获丰收,坚定了槽门村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负责高粱种植的黄世伟是当地村民,他的初衷是把不能出去务工的、年纪稍微偏大的、有劳动力的周边村民团结在一起,通过高粱产业来增加自己收益的同时,让周边村民在基地里务工赚取工资,实现增收。
“这200亩高粱,签的订单单价是干高粱三块钱一斤,从栽种、除草、施肥、收割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像今天都有十多个人来帮我收,这两天是农忙季节,天气非常适合收高粱,我开的工资120块一天、需要加班的就另外算,用提高工资、抢抓时间的方式把高粱全部收回来,按现在这个进度,最多半个月我就能全部收完了。”高粱种植大户黄世伟说:“我核算了一下,一平方土地能产出3斤生高粱,按这个产量计算收入还是可观的。”
今年以来,百里杜鹃黄泥乡突出党建引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和优化高粱生产布局,采取“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方式,村党支部寻好销路,并动员种植大户将土地流转发展种植高粱,实行“订单种植、保价收购”,提高高粱种植效益,让产业更强,实现增加村集体收入与群众收入的“双增收”。
黄泥乡槽门村党支部书记周朝翰介绍:“高粱种植是今年槽门村合作社新增的一个产业项目,今年种植的规模是200亩,和四川泸州一家酒厂签订销售协议,再和我们当地的种植大户签订种植协议。今年高粱预计能有16万斤,以我们约定的利益分配机制,村合作社能增收4万多元,种植大户能有6万左右的收入,带动当地的老百姓务工预计在800个,老百姓增收8万元左右。以今年的情况来看,还是值得种的,明年我们将以目前的合作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把种植面积增加到400亩,更好地带动我们当地的老百姓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