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桥名称: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苏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北宋元祐四年(1089),诗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 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据说,六桥名字都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苏东坡本人的诗歌中,有关于修筑这条堤岸的清楚记载:“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南宋开始,苏东坡主持修建的这一条堤岸,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不过,可以肯定,今天游人所见的苏堤,早已不复苏东坡修筑的原样,一定经过了无数次的增补修葺,整饬路面,植树造林。比如,在里西湖修筑了“杨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间杭州知州杨孟瑛,就曾经将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于补益“苏堤”。也就是说,今日“苏堤”之美,并非成就于苏东坡一人之手。
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苏堤上六座桥的名字?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由南至北: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合称“六吊桥”。在杭州人的习惯中,把苏堤称为“六吊桥”。
杭州西湖苏堤六座桥的名字是什么?白堤为什么又叫断桥?苏堤俗称苏公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观鱼,北接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首。 当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开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横贯湖南北,全长2.8公里。苏堤六桥——自北而南为跨虹桥、东浦桥、压堤桥、望山桥、锁澜桥、映波桥。
西湖的断桥如何得名则众说纷纭,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大雪初停,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阳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因此叫断桥。
传说
传说一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了,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了。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便被称为断桥。
传说二
断桥上还流传着许仙和白娘子的动人爱情故事,也因为这个故事让断桥成为西湖上最著名的桥。
白娘子原本是山野中修炼的一条小白蛇,有一天,小白蛇被一个捕蛇老人抓住了,差一点遭遇杀身之祸,幸亏被一个小牧童所救。
经过一千七百年的修炼,白娘子终于化做人形,经观音大士指点,来到杭州西湖寻找前世救命恩人小牧童…
清明佳节,烟雨蒙蒙,观音大士说“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在杭州西湖的断桥上,白娘子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以身相许,结为夫妻。在经历水漫金山之后,又是在断桥邂逅重逢,再续前缘。
苏堤的六桥始建于北宋的单孔半圆石拱桥,每座桥的净跨约3-8米。桥体为条石砌筑,桥栏雕花,形态小巧、工艺精致。 映波桥:苏堤上的六桥由南而北,“映波”是第一桥,站在桥头可见湖面上映有花港观鱼内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的倒影。民国九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现桥栏上装饰有跃狮、蝴蝶、回纹图案。映波桥名为吴朝冕书。
紧靠南山路一边可见新建的雷峰塔,一边则是另一处西湖十景“花港观鱼”。一路走过路边的丛竹,行至桥头又可见从堤横入花港的小桥,那头那是有名的蒋庄,曰“兰陔别墅”。映波桥长17米,净宽7米,单孔净跨7.40米,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民国九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旧时港通赤山教场。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年),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他于北宋后期两次来杭任职,第一次是公元1071年-1074年,任通判三年,职位仅次于知州。第二次是1089年-1091年,任知州两年。
杭州西湖苏堤的六座桥的名字 白堤为什么又叫断桥?苏堤六桥:跨虹桥、东浦桥、压堤桥、望山桥、锁谰桥、映波桥唐代张祜的诗中,已有“断桥荒藓涩”之句。其名由来,众说纷纭,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古石桥上建有亭,冬日雪霁,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仍然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断之感,得名“断桥残雪”。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现在的断桥,是一九四一年改建 ,五十年代又经修饰 。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明人洪丞《断桥闲望》诗云:“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细柳织烟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斜拖一道裙腰绕,横着千寻境面浮。投者近来忘俗累,眷怀逋客旧风流。
苏堤与六桥是什么苏堤与六桥是什么
苏堤与六桥是什么,是西湖十大美景之一,由宋代诗人苏轼主持治理的一条长堤,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此堤命名为“苏堤”,总共有六桥,每一桥都形态小巧,工艺精致,西湖是我国著名的美景之地,而苏堤更是西湖十大美景之首。
苏堤与六桥是什么1
苏堤
旧称是苏公堤,它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
苏堤是北宋元祐四年
诗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指挥20多万人,利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积而成。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南宋以来,“苏堤春晓”就是“西湖十景”之首。
长堤卧波,贯通了整个湖的南北两侧,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被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苏堤与六桥是什么2
六桥
始建于北宋的单孔半圆石拱桥,每座桥的净跨约3-8米。桥体为条石砌筑,桥栏雕花,形态小巧、工艺精致。
映波桥
苏堤上的六桥由南而北,“映波”是第一桥,站在桥头可见湖面上映有花港观鱼内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的倒影。民国九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现桥栏上装饰有跃狮、蝴蝶、回纹图案。映波桥名为吴朝冕书。
紧靠南山路一边可见新建的雷峰塔,一边则是另一处西湖十景“花港观鱼”。一路走过路边的丛竹,行至桥头又可见从堤横入花港的小桥,那头那是有名的蒋庄,曰“兰陔别墅”。映波桥长17米,净宽7米,单孔净跨7.40米,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民国九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旧时港通赤山教场。
锁澜桥
苏堤的第二桥,在桥上可观不远湖对面处的汪庄,桥长16.9米,净宽6.4米,单孔净跨6.2米,是一座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民国九年至十一年改石级为斜坡,一九五四年拱桥改为青石桥栏,旧时通赤山麦岭路。
望山桥
苏堤的'第三桥,不远处既是花港观鱼公园,另一侧观望则可见三潭印月岛。桥长16.9米,净宽7米,单孔净跨4.7米,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民国九年至十一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旧时通花家山港。
压堤桥
苏堤的第四桥,桥长16.9米,净宽4.0米,单孔净跨6.3米,是一座半圆石拱桥。是眺望全湖的最佳处之一,故名“压堤”,旧时通茅家埠港。据说桥下之水特别深,则去灵隐天竺,舟行必取道于此,桥旁曾经有石台灯笼以照夜船行走,桥边湖中以前还产西湖莼菜。
东浦桥
苏堤的第五桥,名为“东浦桥”,但也有称“束浦桥”的。桥始建于北宋,桥通曲院 港,与西岸流金桥斜对。整桥长16.8米,净宽4.3米,单孔净跨5.9米,是一座半圆石拱桥,民国九年至十一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
跨虹桥
从北山路的香格里拉饭店门口的正对面就可远远见到常宅边的苏堤第六桥,“跨虹桥”。桥长21.1米,净宽4.3米,单孔净跨8.1米,是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明代桥址略有移动,是苏堤六桥中唯一移动过桥址,长度最长,单孔跨度大的一座, 民国9年后,桥面由石级改斜坡。